開箱
-
2.5Gb/s高速網路加持、ASRock X399 Phantom Gaming 6主機板開箱實測
知名主機板廠商華擎科技(ASRock)日前為壯大AMD Ryzen Threadripper系列高階處理器的X399系列主機板,宣布推出全新「X399 Phantom Gaming 6」主機板,除了為玩家們帶來實用的主機板功能以外,這次也特別強調該主機板搭載自家技術Phantom Gaming 2.5Gb/s高速網路,讓玩家可以有更流暢的遊戲體驗。 這次小編也收到了這款X399 Phantom Gaming 6,話不多說,馬上來開箱囉! X399 Phantom Gaming 6主機板的外型設計走的並不是自家其他Phantom Gaming Z390產品線的外放設計,造型相對來說並未有太多的修飾,整體來說是走相當簡約洗鍊的外型,配色則是全新的黑銅色消光黑PCB設計,從散熱片以及晶片保護蓋上的雕紋來看,有一種簡單優雅的風格,外觀更加沉穩,也是別有一番特色。 硬體規格的部分,X399 Phantom Gaming 6可支援AMD X399晶片組,對應腳位為TR4的Ryzen Threadripper系列處理器,採8相供電,搭配超大型XXL鋁合金散熱片加上熱導管,可以更快速且有效率地把廢熱戴走,讓系統更加穩定。支援Dr.MOS技術,可以獨立監控、最佳化每一相電源,達到比以往更有效率、也更精準的電源調控,進而擁有更優異超頻能力。 記憶體方面提供多達8組插槽,最高可支援到128GB、時脈則是最高可支援3400 MHz,顯示卡的部分則是支援3組PCIe x16插槽,支援AMD CrossFireX技術和NVIDIA SLI技術。 儲存空間的部分,X399 Phantom Gaming 6提供3組Ultra M.2插槽,可支援最長的22110(110mm)規格M.2 SSD,另外也附上鋁合金M.2散熱盔甲,能夠幫助M.2 SSD散熱,避免發生過熱而降速情形。除此之外,另外還有提供8組SATA 6Gb/s插槽供彈性使用,支援RAID 0/1/10。 X399 Phantom Gaming 6為玩家帶來2.5Gb/s高速電競網路,採用Dragon RTL8125AG網路晶片組(提供2.5Gb/s頻寬),讓頻寬直接向上提升高達2.5倍。此外另配置一組Intel I211-AT網路晶片組(提供1Gb/s頻寬),可適用於一般辦公室環境。若搭配雙網路同時開啟,則可提供玩家最佳的遊戲體驗。玩家可以透過Phantom Gaming 2.5Gb/s小工具,來檢測並加速遊戲流量,能夠滿足玩家不管是遊戲、直播、還是影音串流,都能有流暢且快速的網路傳輸速度。 X399 Phantom Gaming 6的BIOS設計簡單明瞭,可迅速讓玩家調整主機板的各式重要參數。 X399 Phantom Gaming 6本身支援AMD Threadripper系列處理器,免不了的一定要帶大家來看看它的效能表現囉! 小編也找了當紅的《古墓奇兵:暗影》和《刺客教條:奧德賽》來做為測試的標準,兩款都有內建跑分測試功能,因此,可以直接將X399 Phantom Gaming 6的效能表現量化。實測結果如下: 從遊戲的跑分結果來看可發現,FHD解析度下可輕鬆在60 FPS、甚至破百的流暢度遊玩,即使到了2K解析度也仍然可有60 FPS左右的流暢度整體來說表現不錯喔! ASRock這次也提供X399 Phantom Gaming 6多種不同的軟體功能輔助,讓玩家們的使用體驗可以更有效率、也更完整。 Phantom Gaming Tuning提供預設三種模式:效能、標準以及省電,讓玩家可以快速切換,以便因應不同工作/遊戲環境。其他還有許多相關的超頻功能,也結合在該軟體中。 Polychrome RGB燈效軟體是ASRock獨家的技術,除了主機板本身具備RGB燈效設定外,還可藉由使用符合Polychrome RGB認證的裝置,直接使用軟體進行調整,非常方便。 這次ASRock因應AMD Ryzen系列把處理器核心數往上推,以及遊戲實況、直播等風潮盛起,推出高階的X399 Phantom Gaming 6主機板,除了記憶體插槽給好給滿、處理起支援Threadripper系列以外,最大特色就是支援Phantom Gaming 2.5Gb/s網路,使得玩家不管是要用來實況還是直播,都能有流暢、不延遲的高速網路加持,使得X399 Phantom Gaming 6成為直播主的專業利器之一。 另外,也為大家附上先前PCDIY!「PC報報」影片中,為各位解釋這一次ASRock X399 Phantom Gaming 6的相關訊息,有興趣的玩家不妨看看喔! #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l7oiuQan6U 廠商名稱:ASRock - 華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電話:02-2896-5588 廠商網址:
-
「外星人」瘦身有成、Alienware史上最輕薄15吋電競筆電m15開箱實測
Alienware(外星人)品牌自從創立以來,就一直著重在高階的電競產品上,被Dell收購後,依舊持續推出搭載高階硬體規格配備的電競筆電,不過雖然說Alienware內裝的硬體規格優秀,但相對來說必須做的取捨,就是大體積、重量重的筆電,因此,Alienware在此之前的電競筆電外型多數在外型上看起來都顯得「粗勇」許多! 也是因為這樣的緣故,這次Alienware推出全新m15電競筆電,才會顯得格外引人矚目,甚至成為Alienware歷年來最輕薄的電競筆電,全機最薄處僅17.9 mm、最厚處則是21 mm,而且這次也將其重量壓到2.1公斤左右,已經接近目前市面上多數輕薄電競筆電的重量級距了。但這次Alienware m15強調的可不只如此!儘管拋開以往產品的「重量束縛」,Alienware m15依舊搭載不錯的電競規格硬體,馬上帶大家來一探究竟囉! 這次小編收到的版本是星雲紅的配色,紅色的上蓋顯得格外耀眼,而上蓋上則是Alienware的招牌商標外星人Logo,上蓋四邊也並未使用方正的外型,而是較陽剛的切邊設計,再搭配上蓋有如Mercedes-Benz的三向切線,顯得格外硬派有質感。 機身的部分則是採用鎂合金打造,讓整體的重量可以更加輕盈一點,但同時又能保有堅固的特性,轉軸的部分使用絞鍊的設計,使用上相當穩固。 Alienware也趕上目前電競筆電的標配「144Hz螢幕更新率」,螢幕面板的部分則是採用15.6吋FHD IPS面板,在色彩和可視角方面都有不錯表現。 另外,為了讓視覺體驗更加優秀,Alienware m15也在左右兩側的邊框使用窄邊框的設計,並且讓前置攝影機維持在上邊框中央,而且這款攝影機的解析度還是FHD等級,在目前的筆電市場中算是稀有動物了。 在Alienware m15的C面部分,可以直接看到正中央的外星人Logo,除了信仰外,它同時也身兼電源開關鍵的功能。而在它左右兩側的區塊並非喇叭,而是散熱的進氣口之一(主要進氣口仍是底部),採用的是雙進氣、雙排氣通風設計,藉由將冷空氣從機身底部吸入以後,通過內部的散熱系統,將廢熱導流至機身後方和左右兩側的散熱口排出。至於Alienware m15的喇叭位置所在處,在筆電底部前端的左右兩側,才是真正的喇叭位置。 至於連接埠的部分,這次Alienware m15也是誠意十足,雖然瘦身有成,但連接埠依然不馬虎。首先是機身後方,提供一組HDMI、mini-DisplayPort以及Thunderbolt 3,另外還有提供Alienware Graphics Amplifier連接埠,讓玩家可自行串流高階獨立顯示卡。機身左右兩側的部分,則是提供三組USB 3.1 Type-A、 RJ-45網路埠,使用彈性相當不錯。 這次Alienware m15在硬體規格方面,主要搭載Intel Core i7-8750H處理器,並且搭配NVIDIA GeForce GTX 1060顯示卡,強化Alienware m15的基本效能,記憶體方面提供16GB DDR4-2666、儲存空間則是有兩組NVMe PCIe SSD 256GB,讀寫速度表現優秀。 Alienware m15的出現,也宣告Alienware將逐漸開始朝向輕量化的電競筆電外型設計,這次的m15雖然在內裝上還沒搭載更高階的獨立顯示卡,但就一般日常工作和遊戲、甚至是稍微繁瑣的影像處理工作,Alienware m15已經可以應付。另外,在外型上使用的星雲紅高調配色並未給人突兀的感覺,搭配上蓋三向切邊設計反而有種優雅的硬派美,視覺上很不賴。 未來Alienware是否有可能會推出更多瘦身有成的電競筆電還有待觀察,但若果真如此,小編私心希望能搭載更強大的獨立顯示卡,像是RTX Max-Q系列顯示卡,或者甚至是上一代的GTX 1070以上等級的顯示卡也ok!但以Alienware電競筆電首度瘦身有成後的結果來看,Alienware m15的表現已經讓人給予肯定了。 廠商名稱:Dell 廠商電話:0080-1863-051 廠商官網:
-
「黑寡婦」工作/遊戲吃很開、Razer Blackwidow Lite鍵盤跨足辦公領域
Razer在台灣電腦周邊產品市場深耕已久,旗下的鍵盤、滑鼠、耳機等電競產品在玩家心中已有不可抹滅的地位存在,在電競產品市場中佔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不過Razer近期推出全新黑寡婦系列鍵盤Razer Blackwidow Lite(以下稱Blackwidow Lite)鍵盤,這一次不主打「電競」兩個字了,而是「工作、遊戲兩相宜」,看來Razer打算進軍一般辦公領域的電腦周邊了。接下來就馬上來為大家獻上本次的鍵盤開箱囉! Blackwidow Lite這次在外型上和過往的黑寡婦系列有些不同,少了一絲電競玩家追求的霸氣、帥氣外型,更多的是典雅的商用風格,首先是取消右側數字鍵區配置,並且在外型上導入窄邊框的設計,視覺上更加簡單有力。 另外,取消數字鍵的同時,這次Blackwidow Lite也取消獨立巨集鍵,使得鍵盤整體的體積得以更加縮小。在辦公室等工作領域中,小巧的體積可以減少占用的桌面面積,使用起來就更加方便了。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取消獨立巨集鍵,但Blackwidow Lite也支援Razer Hypershift的功能,可藉由Razer Synapse 3軟體自定義各個按鍵的其他功能。 連接埠的部分使用可拆卸式的Micro-USB連接線,隨時可因應不同的工作環境和需求作拆卸、切換。底部的角架部分則是僅有提供兩段式的角度調整,算是稍微可惜的小地方,不過,畢竟如果是一般工作領域上需求的話,確實是也不需要太多的調整角度。 不過說到底,Razer最強大之處還是在電競領域上,因此,Blackwidow Lite鍵盤這次跨足辦公市場,內部採用的可依然是電競玩家們重視的規格喔! 首先鍵盤最重要的當然就是按鍵本身了,這次Blackwidow Lite也搭載Razer獨家的機械軸設計,採用的是橘軸,在按鍵敲擊上比起青軸版本還要安靜的多,在辦公環境下可以不用擔心吵到他人,同時,按鍵本身的回饋感也不錯。 另外,為了讓不同玩家可以在更需要安靜的環境下使用Blackwidow Lite鍵盤,這次Razer也提供橡膠環,可以讓玩家將常用的按鍵鍵帽卸下後,直接在內部套上橡膠環,讓整體的按鍵敲擊聲更小、更安靜。 Blackwidow Lite按鍵的敲擊壽命達到8,000萬次,用到你離職退休都能繼續用!另外也具備LED背光功能,不過只有提供白光、沒有1680萬種自訂色彩就是了,但辦公室也需要RGB啦! 這次Razer藉由Blackwidow Lite進軍辦公、工作領域市場,在外型上採用相對簡單、典雅的設計,並且在取消數字鍵和巨集鍵的設定下,讓整體的外型更加輕巧,更適合在辦公領域中使用。而在按鍵本身,採用Razer機械橘軸的設計,在提供最高品質靜悄悄的前提下,也提供電競鍵盤的手感給辦公室人員,這點加分很多。在有了「黑寡婦」的領頭之下,未來我們或許會看到更多Razer的電腦周邊產品進軍辦公室領域也說不定喔! #廠商資訊 廠商名稱:Razer雷蛇 廠商客服:(02)2341-1038 廠商官網:
-
技嘉AORUS AD27QD實測開箱,輕鬆擁有27吋戰術型電競螢幕!
技嘉科技(GIGABYTE)旗下電競品牌AORUS,日前發表全球第一台戰術型電競螢幕AORUS AD27QD,它除了搭載許多目前高階電競螢幕該有的基本規格和功能以外,同時也集結多種AORUS的獨家特色和專利技術,讓電競玩家玩起遊戲來像是開掛一樣(裁判可以這樣公然作弊的嗎XD!) 說到電競螢幕,想必就是大家都知道的144Hz螢幕更新率啦、3毫秒反應時間以內啦、或是採用IPS面板啊...等等,螢幕解析度則是基本都FHD(1920x1080)起跳,甚至有到2K(2560x1440)以上的,畫質表現部分則是以支援HDR為主,這些常見的電競螢幕規格想必對電競玩家們來說肯定不陌生!而以上這些規格AORUS AD27QD通通有!小編馬上就帶大家來一睹AORUS AD27QD的風采吧! 這次AORUS在AD27QD這款螢幕的外型上可說是下足苦心!先來看看螢幕背面的外型設計吧,AORUS AD27QD是以「鋼鐵羽翼」作為設計概念的主軸,強大羽翼是獵鷹瞬殺獵物的最大助力,也映襯了在無段式腳架上醒目的AORUS老鷹頭商標,該商標本身同時也具備RGB燈效輔助,可藉由AORUS獨家的RGB FUSION 2.0軟體自由調整。另外,再搭配支架兩側的LED RGB燈效羽翼外觀,並且配上金屬質感的材質~整個就很像獵鷹盤旋、俯衝的姿態,很符合電競玩家們遊玩時專注的神情,很有肅殺的氣氛。 說到這個無段式支架,該支架本身也採用符合人體工學的設計,可提供各種高度、傾斜度、擺動角度和旋轉等多重調節,包含水平調整、90度旋轉等等,各種電腦桌和電競椅都能找到適當的觀賞角度。同時該支架也提供提手握把的設計,在將螢幕和支架連結後,可直接輕鬆單手提握這款重9.7公斤的電競螢幕,設計非常棒。 AD27QD還首創數位LED的RGB燈效,在燈效的轉換上更加流暢平穩,同時搭配AORUS的RGB Fusion軟體操控,讓玩家可以通過直觀的操作介面和自定義的功能,完美打造屬於自己的個人化風格。 另外,AORUS AD27QD還具備一些額外功能,像是抗藍光技術,可減少對眼睛視力的傷害;防閃頻功能則是藉由提供穩定的LED光源,以降低眼睛疲勞和其傷害;內建的SuperSpeed USB充電可為支援的設備提供5V/1.5A的電力輸入。 再來介紹AORUS AD27QD的基本硬體,也就是關於螢幕本身的規格!首先螢幕本身的解析度為2K QHD(2560x1440),採用全平面27吋超窄邊框設計,顯示比例是傳統的16:9,視覺體驗還不賴! 導入144Hz螢幕更新率加上僅1毫秒的反應時間,並且搭配AMD FreeSync技術使得畫面不撕裂,帶來優秀的流暢體驗!這部分小編要特別嘉獎1毫秒反應時間這件事,AORUS AD27QD是目前市面上反應時間最快的電競顯示器之一,通過獨特的加快液晶扭轉速度,讓反應時間可大幅縮短至1毫秒,可減少重影效果的產生,尤其對於快節奏的遊戲(如射擊遊戲)特別有用。 輸出入埠的部分位於螢幕下方,除了電源孔以外,另外還有耳機麥克風孔、HDMI 2.0兩組、一組DisplayPort 1.2、兩組USB 3.0,連接埠的選擇非常彈性。另外還有一組USB Type-B連接埠,主要是用來與電腦連接,藉此透過內建的AORUS軟體來控制螢幕。 色彩呈現部分則是使用10 bits IPS(8 bits + FRC)面板顯示色彩,可視角度也提高到178度,以有效降低畫面重影效果。並且達到95% DCI-P3廣色域色彩規範,DCI-P3是美國數位電影業使用的常見RGB色彩規範, 與sRGB相比,DCI-P3覆蓋更多的紅色和綠色,使得畫面呈現出更精確清晰、更逼真的色彩。另外,再借助經VESA認證的Display HDR 400技術,可讓AORUS AD27QD提供更好的對比度和色彩準確度、以及更鮮豔的色彩。目前HDR已經廣泛運用在各式各樣的領域,包括遊戲,電影娛樂和多媒體內容創建等,不管是遊戲還是影音娛樂,畫面呈現都更加鮮豔! 說了這麼多,相信大家應該比較好奇的是,為什麼叫做「戰術型電競螢幕」,主因在於AORUS為AD27QD搭載許多獨家功能,使用前須先將前文提到的USB Type-B連接線接上,以便讓螢幕能透過主機板掌握到相關的硬體資訊。 AORUS AD27QD提供的戰術功能,包含開啟後可減少槍枝後座力晃動的瞄準穩定器(Aim Stabilizer)、或是能即時呈現目前電腦硬體資訊的儀表板(Dashboard)功能,還有像是黑平衡(Black Equalizer)技術,讓玩家迅速找到隱藏在黑暗中的敵人等等,還有也可藉由Game Assist功能開啟倒數計時器、準心輔助等等。 另外,也提供並排和子母畫面的功能,讓玩家能同時看到不同畫面,AORUS AD27QD支援PIP和PBP顯示技術,允許玩家在同一時間內同時顯示不同的訊號來源,甚至可以選擇音訊輸出的來源,所以玩家可以在一台電腦下、透過多重輸出讓主畫面玩遊戲、子畫面直接觀看遊戲攻略! 而所有的功能除了可藉由螢幕下方的OSD控制外,也可直接藉由AORUS OSD-Sidekick軟體快速使用鍵盤熱鍵或滑鼠調整,而且所有功能都是直接建立在螢幕韌體上,可以避免被抓作弊!(噓~別說是小編教你的!呵呵呵) 另外,AORUS AD27QD還有一個神輔助功能,就是螢幕內建ANC降噪技術。相信多數玩家在打Game的時候,通常都是使用機械式鍵盤為主,這類鍵盤雖然敲擊爽度十足,但在和隊友玩遊戲的時候,則是容易被耳麥收音收入,導致隊友的溝通效果受阻,甚至更有甚者,有些重度玩家(像小編自己XD)在玩遊戲的時候甚至會在背景播放音樂來聽,這時候這些音樂也有可能會被耳麥收入、進而影響隊友。 這時只要將一般的3.5mm耳麥插入AORUS AD27QD內建的耳機孔後,就可以直接藉由OSD-Sidekick軟體開啟ANC功能,通過多達5段式的降噪等級,直接幫任何耳麥進行降噪,原先麥克風容易收到鍵盤敲打或背景音樂的困擾通通解決了,效果非常驚人! 想要擁有一台高階的電競螢幕不是夢,AORUS AD27QD讓你輕鬆擁有2K、144Hz和1毫秒,還有令人驚艷的畫面呈現如10 Bits IPS、95% P3廣色域、HDR等等,另外還可以擁有多種強大的戰術型功能,種種高階電競螢幕才有的功能和規格,AORUS AD27QD通通有!而且這樣高階的電競螢幕,官方建議售價只要19,990元,實在很划算! 另外,近期NVIDIA釋出新更新,讓許多原本支援FreeSync技術的電競螢幕也可以支援G-Sync,AD27QD也在其中之一,只需透過軟體就能支援囉! 以2K螢幕來說,有這麼多開掛般存在的功能輔助,同時又可以支援FreeSync或G-Sync技術,著實是一個還不錯的電競螢幕選擇。 連結=(01)技嘉GIGABYTE GS27Q Gaming Monitor實機開箱,27吋Super Speed IPS平面面板2K QHD級170Hz超頻更新率 平價 電競顯示器![http://www.pcdiy.com.tw/detail/27510]
-
支援9代Core處理器之高效低耗省空間、又可懸掛的超迷你準系統,ASRock DeskMini 310開箱試用
為突破一般電腦給人龐大又厚重的既定印象,當筆電紛紛強調更輕薄、可輕鬆帶著走之時,桌機也不讓鬚眉,包含各式更小、迷你造型的桌機紛紛推出,強調以不佔空間、甚至以效能不輸一般桌機的特色,搶佔商用與個人用戶市場。 以「妖板」打出名號的華擎(ASRock)科技,不只在主機板市場推出獨具特色的產品,如今在迷你電腦(Mini-PC)與迷你準系統(Mini Barebone)市場,也推出令人咋舌的產品。其DeskMini系列,便是以小巧體積、強大功能為訴求所推出的一系列「直立式」迷你電腦/準系統。相較於其他系列(例如Beebox、Jupiter)的迷你電腦來說,這些很多還是採用特規的產品,不像DeskMini是直接採用工規的標準MicroSTX主機板,因此若日後想要升級或更換料件的話,就可以直接買對應的料件,不須要整台抱去售後服務據點去請客服處理,因此DeskMini可說是一種,可以DIY的迷你電腦/準系統。 在ASRock規劃的DeskMini系列,共可分成可安裝MXM行動繪圖卡的DeskMini GTX/RX系列,以及體積更小的DeskMini系列。前者是一款擁有2.7公升的體積,卻能擁有獨立顯示卡效能的迷你電競主機(相關測試可參考),還有 。 至於後者,也是本文所要介紹的DeskMini系列,其體積比前者更小,僅1.92公升的迷你電腦/準系統。但是這款就不具備獨立顯示卡的擴充能力,因此適合一般商用、簡報、多媒體、輕娛樂等應用,以供辦公室或書桌上的最佳空間利用率。繼先前的Desk Mini 110系列之後,華擎後續又推出全新DeskMini 310系列,以全面支援Intel第8代與第9代Core處理器。 DeskMini 310系列,採用H310M-STX系列之Mini-STX主機板,採用Intel H310晶片組,在整個1.92公升、155x155x80mm的機殼空間內,塞入所有電腦所需要的各種元件,此外,其提供了標準LGA 1151插槽,讓使用者安裝Coffee Lake家族處理器(Core i7/i5/i3-8xxx、i7/i5/i3-9xxx系列,或是Pentium Gold G5xxx、Celeron G4xxx系列),並支援標準Intel盒裝風扇,不須額外選購第三方的散熱風扇,即可使用。 在記憶體方面,提供了2組DDR4 SO-DIMM插槽,可支援到2666MHz的時脈,最高可擴充到32GB的容量。由於無法直接使用桌機常見的U-DIMM記憶體,因此玩家必須另外購買筆電專用的SO-DIMM來搭配。一般情況下可以選購DDR4 2400的規格,但對於想要更快速度的使用者,則可以選擇速度較快的版本,以打開第8、9代Core處理器所支援的DDR4 2666規格,讓效能再往上提升。 至於磁碟機插槽方面,其提供兩組2.5吋SATA磁碟機置放空間,可支援雙倍7mm與9.5 mm高硬碟空間。另有一組Ultra M.2插槽。因此,若有需要大容量資料存取的使用者,就可以一顆安裝SSD當開機碟、另一顆安裝大容量HDD,以兼顧資料存取的速度與龐大資料的存放。 另外,主機板底部有預留一個microSD讀卡機,並無法任意插拔。其主要用意是拿來當作輔助用儲存裝置。可設定成快取碟,或是存放Linux作業系統,以應用在工業領域,或是內嵌式應用。 在對外I/O埠方面,DeskMini 310的後方I/O提供了1組USB 3.1 Gen.1、1組2.0埠、1組Gigabit LAN埠,以及1組變壓器連接孔。值得注意的是視訊方面,提供了HDMI、DP、VGA三組視訊輸出埠,讓使用者可以從3個裡面挑2個埠來連接至外部螢幕,非常實用。 至於前置面板部份,則有1組USB 3.1 Gen.1、1組USB 3.1 Gen.1 Type-C埠、1組耳麥孔,1組麥克風孔。另外隨附2組USB 2.0前面板延伸連接埠,可連到前側面區。若您買的是含有H310M-STX/COM主機板,或是DeskMini 310/COM準系統,則隨附一組COM埠的延伸連接埠,可安裝至後方I/O埠,以提供傳統周邊使用(例如POS條碼掃描機等等)。 另外,若您買的是DeskMini 310W準系統,或是另購Wi-Fi+BT模組,則可以將該Intel Dual Band Wireless-AC3168的Wi-Fi + BT無線網卡,或CNVi規格的無線網卡安裝在主機板上方靠近H310晶片組旁邊的Mini-PCIe插槽(Key E 2230),然後再將天線連接好,並拉出機殼外,即可擁有無線連接能力。 若您連桌面空間都想省掉,那麼可以再買個VESA Mount Kit掛架,讓整台DeskMini 310懸掛在支援VESA掛架功能的顯示器後方,讓電腦與顯示器成為一體。該VESA Mount Kit具備易裝易拆的特性,在兩邊個別安裝好掛架,要拆裝時,只要轉個45度即可固定或鬆開,即可輕鬆將電腦拆下來或裝上去。 DeskMini 310可說是PC市場中,功耗最高的產品之一,提供高達33%的閒置功率降低,因此待機時非常省電。開機時,只要進入BIOS設定畫面,即可設定各種功率設定。當然也提供OC Tweaker超頻功能,可調整CPU、記憶體等運作時脈,讓整體效能提升。亦可調整工作模式,共有安靜、標準、效能、全速等四種模式,並可設定不同模式與CPU負載下的風扇轉速,以滿合您的工作需求。 ASRock DeskMini 310可以支援第8、9代Intel Core處理器,實測安裝最高檔Core i9-9900K也能順利開機,但大多數使用者不太會用這顆遊戲處理器裝在Mini-PC上來當一般文書與辦公使用,尤其是無法外接顯示卡的電腦上。因此,以下的實測皆是以Core i5-8400 CPU為主,搭配16GB DDR4-2400記憶體(8GBx2),以及SATA 6Gbps的SSD,來進行效能測試。請參考以下測試結果。 ASRock DeskMini 310迷你電腦,可說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在小小的體積內,除了記憶體必須使用筆電專用的SO-DIMM之外,其他零組件皆可使用桌機級的產品,包含CPU、散熱風扇、M.2規格的SSD、2.5吋7mm高或9.5mm高的SATA HDD或SSD,還可安裝兩台。此外,其預留可以安裝M.2規格的Wi-Fi PCIe卡或CNVi網路卡。而型號含COM的機種亦提供傳統COM埠,可連接一些Bar Code掃描機或早期的周邊設備,適合一些商家或辦公室環境使用。 在外型方面,則提供三組螢幕輸出埠介面(DisplayPort、HDMI、D-Sub),新舊螢幕通吃,且可雙螢幕輸出,適合數位看板使用。對外連接埠方面,共提供3組USB 2.0、2組USB 3.1 Gen. 1、1組USB 3.1 Gen.1 Type-C,可連接各式周邊。對於一般使用場合可說是非常充足,最重要的是非常省電,且支援VESA懸掛功能。整體而言,ASRock DeskMini 310值得推薦給辦公室與個人,需要安靜,且僅佔一點點桌面空間,或完全不佔桌面空間的使用者來選購。 #廠商資訊 廠商名稱:ASRock - 華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電話:02-2896-5588 廠商網址: 市場售價:4,590元 (準系統)
-
效能超越GTX 1070!EVGA GeForce GTX 1660 Ti開箱實測
去年,NVIDIA推出全新一代GeForce RTX系列顯示卡,採用跨世代的圖靈(Turing)架構,不只效能表現向上一層樓,甚至也為消費級市場帶來即時光跡追蹤技術(Ray Tracing),讓遊戲的畫面表現、尤其在光影反射上,更加貼近真實世界。目前RTX系列顯示卡最入門版本為GeForce RTX 2060,不過早前市場上就一直有消息流出:圖靈架構要用在前一代GTX系列顯示卡上了! 沒錯,各位觀眾!久等了久等了!市場上盛傳已久、採用圖靈架構的GTX系列顯示卡GeForce GTX 1660 Ti(下稱GTX 1660 Ti)正式亮相!小編這次收到的是由EVGA推出的EVGA GeForce GTX 1660 Ti XC版本,馬上就帶大家來看看GTX 1660 Ti的真面目囉! 這次小編收到的GTX 1660 Ti是由EVGA推出的XC版本,採用的是單風扇的外型設計,另外還有一款「Ultra」版本,這個版本則是會採用雙風扇的設計。 兩者之間的差異除了風扇數目以外,在外型上則是XC版本較短、較厚(2.75槽),Ultra版本則是較符合一般常見的長型顯示卡大小,厚度(2槽)也比XC版本薄。同時,兩者在散熱的設計上,也為了因應XC版本長度較短、厚度較厚的設計,有不同的散熱片和風扇面積配置,這點小編後文為大家拆解卡片時會移併介紹,接下來就先來看看GTX 1660 Ti的細部特色囉! 外部的特色就先帶到這邊囉!接下來小編要準備把卡片拆開來帶大家看看內部的晶片和散熱配置了!(撩袖子 這次EVGA GTX 1660 Ti在拆解上非常容易,只需要將主要的螺絲都卸下以後,即可看到主要的PCB板以及散熱片和風扇了。 相信說了這麼多,大家最關注的一定還是效能表現的問題吧!等等,先讓小編快速碎念一波EVGA GTX 1660 Ti的基本規格~ 這次小編收到的EVGA GTX 1660 Ti XC版本,其基本時脈為1500 MHz,最高動態時脈則是1860 MHz,CUDA核心數共1536顆、採用PCIe 3.0介面。記憶體方面,搭載6GB GDDR6記憶體@192 Bit,頻寬則是288 GB/s。連接埠部分提供HDMI 2.0b、DisplayPort 1.4和DVI各一組。 處理器:Intel Core i9-9900K 主機板:ASRock Z390 Extreme 4 記憶體:G.Skill Flare X DDR4-3200 8Gx2 儲存空間:Intel Optane 905P 480GB 作業系統:Win10 Pro 64Bit build1809 另外,小編也找了目前相當熱門的《Apex英雄》和《黑色行動4》做為測試標準,在經過畫質調整過後,兩者的平均FPS都能達到100以上,算是很流暢的穩定遊戲體驗了。 從測試的數據中可以看出,GTX 1660 Ti的表現還算是中規中矩,各項表現都還算優異,在遊戲方面的表現令小編感到驚豔,尤其是在新款遊戲《極地戰嚎 破曉》、《Apex英雄》的表現非常不錯,前者在2K解析度下都還能有69 FPS的流暢體驗、後者則是平均都有100~120 FPS的表現,這樣的遊戲體驗很ok! NIVDIA這次在宣傳GTX 1660 Ti時,使用的效能數據比較中,多數都以GTX 1060或是上一代GTX 960作為衡量標準,以GTX 1060為例,GTX 1660 Ti可達到1.5倍左右的效能提升、對比GTX 960則是可達到最高3倍的效能提升。有鑑於此,小編這邊也整理了本次測試的GTX 1660 Ti對比GTX 1060、GTX 1070以及目前RTX系列入門款RTX 2060的3DMark相關數據對照,供玩家們參考。 從比較中可以看出,GTX 1660 Ti在Time Spy和Time Spy Extreme模式下,其效能表現都比GTX 1060優秀(約26%),甚至還比GTX 1070更強(約3%),顯見針對新一代DX12遊戲支援下,GTX 1660 Ti的表現會比另外兩者都還要高。不過在採用DX11的Fire Strike模式下,GTX 1660 Ti的表現依舊比GTX 1060強(約20%),但就比GTX 1070略遜色些。而兩種測試的結果,GTX 1660 Ti都比RTX 2060低,不過其實嚴格來說,兩者相去並不遠。 綜觀這次EVGA GeForce GTX 1660 Ti的整體表現來看,就外觀上來說,單風扇的配置減低了整體的體積,但增高的風扇高度和強化的散熱鰭片,則是在散熱和體積上取得平衡。另外,就最重要的效能來說,GTX 1660 Ti從實測結果中來看,3DMark跑分效能贏過GTX 1060甚多,部分環境甚至能超越GTX 1070,同時,在遊戲FPS的表現上,新遊戲本身的優秀最佳化加上GTX 1660 Ti本身就不錯得體質,帶來的是流暢的遊戲體驗。 小編收到的EVGA GeForce GTX 1660 Ti XC GAMING官方建議售價是289.99美金,不過該卡片目前正在做活動特價,原價9,750元,現在特價只要9,450元,還蠻有競爭力,尤其如果本身仍在使用GTX 1060的玩家非常值得入手,還在用GTX 960的玩家就更不用說了!另一款EVGA GeForce GTX 1660 Ti XC Black GAMING則只要279.99美金。 若真要說有什麼值得擔憂的地方的話,就在於RTX系列入門款RTX 2060顯示卡,就目前市場行情來說只需要12,000左右即可入手,勢必有可能會影響GTX 1660 Ti的市場行情。 #廠商資訊 廠商名稱:EVGA 艾維克科技 廠商電話:(02)8226-2868 廠商網址:
-
AMD Radeon VII效能比拚,RX500系列和NVIDIA參戰
隨著AMD Radeon VII顯示卡效能在2/7解禁,小編當時也為玩家們帶來了第一手的,但小編也知道玩家們最關心的一定是Radeon VII和目前線上各卡片之間的效能實測效果孰優孰劣吧!這次小編找了AMD自家的RX500系列RX 570、RX580和RX590顯示卡,加上NVIDIA上世代GTX系列顯示卡,以及當前的RTX系列顯示卡,一同和Radeon VII來個效能大比拚! 有關先前的Radeon VII開箱文和詳細的效能測試文可以看這邊 接下來小編將藉由常見的3DMark軟體和VRMark軟體,針對AMD Radeon VII顯示卡的效能,對比AMD自家前世代的RX500系列顯示卡,包含RX570、RX580和RX590,RX系列還會做雙卡CrossFire(後文以「CF」做代表)的比較。 另外,也將和NVIDIA的GTX系列顯示卡(上至GTX 1080 Ti、下達GTX 1060 6GB)和現今的RTX系列顯示卡(上至RTX 2080 Ti、下達RTX 2060),一併作效能比較並分析Radeon VII的優勢。 這邊值得一提的是,先前小編進行一手效能測試時使用的是AMD官方在NDA期間提供給媒體測試使用的驅動程式,隨著顯示卡本身上市後,Radeon VII已經有新的對應驅動程式可供下載使用,因此,本文所提供的數據是使用新版驅動程式後的實際效能跑分,部分跑分效能相較於NDA期間有些微提升。 另外,這邊也提供小編的測試平台規格供玩家們參考: 處理器:Intel Core i9-9900K 主機板:ASRock Z390 Extreme4 記憶體:G.Skill FLARE X F4-3200C14-8GFX DDR4-3200 @ 2666 8GBx2=16GB 顯示卡:AMD Radeon VII SSD:Intel Optane SSD 905P 480GB 電源供應器:Thermaltake Toughpower XT PLATINUM 1275W 作業系統:Windows 10 1809 先從最基本的3DMark跑分軟體來看吧!這部分包含Time Spy、Time Spy Extreme、Fire Strike、Fire Strike Extreme和Fire Strike Ultra五種不同的測試模式。 接下來則是針對虛擬實境(VR)遊戲和環境進行效能評估的VRMark測試軟體,分為最基本的Orange Room模式,中度環境的Cyan Room模式,以及對硬體需求最嚴苛的Blue Room三種模式 接下來進入遊戲跑分測試的部分,這裡小編將以常見的《古墓奇兵:暗影》(Shadow of the Tomb Raider)、《刺客教條:奧德賽》(Assassin's Creed Odyssey)和《極地戰嚎5》(Far Cry 5)三款遊戲作為指標,細看Radeon VII在各遊戲中,以最高畫質設定下,分別在4K(3840x2160)、2K(2560x1440)和FHD(1920x1080)三種解析度下的效能表現,並且同樣和RX500系列以及NVIDIA旗下顯示卡進行比較。 Radeon VII在《古墓奇兵:暗影》中,4K、2K、FHD三種解析度下,分別獲得平均42、77、105(FPS)的表現,比RTX 2080稍弱、但較RTX 2070強,同時也比GTX 1080 Ti稍微更好一些。 《刺客教條:奧德賽》的部分由於對手的最佳化一向做得比較好,因此這邊Radeon VII相較之下表現稍弱,但仍然在4K、2K、FHD三種解析度下,分別獲得平均35、49、53(FPS)的表現。另外,Radeon VII也比自家RX500系列各顯示卡CrossFire後的結果都還要更好。 最後則是《極地戰嚎5》,這部分Radeon VII的最佳化就做得不錯了,4K、2K、FHD三種解析度下,分別獲得平均59、104、115(FPS)的表現,比自家RX500所有卡片的表現都還要更好。和對手相比則同樣是介於RTX 2080和RTX 2070之間。 總地來說,從這次Radeon VII和各顯示卡之間的效能比較來看,以目前的Radeon驅動程式環境下,Radeon VII的效能表現單張卡已經足夠打贏RX500系列所有卡片的效能,包含雙卡CrossFire的效能表現,倘若是還在使用RX500系列的玩家,可以考慮升級至Radeon VII,但若是已經在使用RX 590雙卡CrossFire模式的玩家,則是可以先暫緩,因單就數據而言,效能表現大約可逼近Radeon VII的輸出。而若是將Radeon VII拿來和對手的RTX系列來比較的話,平均效能則是坐落在RTX 2080和RTX 2070之間,部份環境下(如3DMark的Fire Strike模式)可超越RTX 2080。 這裡玩家們可能會認為相較之下Radeon VII的效能表現似乎略輸RTX 2080,數據上來看似乎是如此,但不可否認的是,AMD未來仍會持續針對不同環境對Radeon VII進行更多最佳化,未來的效能表現也會進一步提升。價格方面,目前Radeon VII市價約22790台幣、RTX 2080則是22990台幣,相去不遠,那麼相差的就是遊戲本身的實際效能表現。 除了能夠在本文中實際量化的效能表現以外,Radeon VII在本身硬體規格方面仍值得注意,尤其是16GB HMB2記憶體這塊,硬是比RTX 2080的8GB還要大上兩倍,針對未來4K解析度遊戲和創作者影音編輯需求Radeon VII已經做好準備,這部分也是不容小覷。然而NVIDIA日前針對RTX系列顯示卡也推出新世代的DLSS(Deep Learning Super Sampling,深度學習超級取樣)技術,能夠進一步提升整體遊戲效能,這部分也是不容忽視的一塊,目前只能說Radeon VII和對手的顯示卡之間各有千秋,或許未來AMD也有可能推出自己的DLSS標準(也許叫AMD DLSS?或是叫其他名字),或者運用其他類似的技術,來呈現出自家顯示卡的優勢!總之,就等AMD的表態了!
-
無風扇設計迷你電腦,搭載Pentium Silver N5000處理器的精英ECS LIVA Z2開箱試用
精英(ECS)近年在旗下的迷你主機/迷你電腦產品線中,推出新款ECS LIVA Z2迷你主機,全機大小可以輕易捧在手心中,僅0.8公升的體積大小,卻搭載完整的Windows 10作業系統,並且可藉由搭載的連接埠配置,提供最高4K解析度的影像輸出,可說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外型上LIVA Z2維持LIVA系列的方形盒子設計,配色上採用霧面黑呈現低調沉穩的氣息,機身上方則是搭配同心圓線條設計並放上LIVA標誌,左右兩側則是使用蜂巢式開孔來加強機身的散熱能力,同時在右側的面板上也有加入安全鎖的設計。 接下來則是機身前後的連接埠配置,首先是前方除了電源孔以外,提供三組USB 3.0 Type-A供彈性使用、一組USB 3.0 Type-C提供多元的連接方案,最後則是3.5mm耳機孔;機身後方則是另外提供兩組USB 2.0、一組Gigabit RJ-45網路埠,以及兩組HDMI,其中一組更是HDMI 2.0版本,可支援4K@60Hz的影像輸出,以LIVA Z2的輕巧體積來說,可說是超優質的連接埠選擇。 在硬體規格方面,LIVA Z2搭載Intel Pentium Silver N5000處理器,採用的是14nm製程、4C/4T配置,全機TDP僅需6W即可,日常使用超省電,記憶體方面這次收到的版本內建一條goldkey推出的4GB DDR4-2400MHz記憶體,但可自行擴充至最高8GB。儲存空間方面,LIVA Z2內建32GB eMMC的空間供系統使用,但另外也提供2.5吋HDD硬碟的升級空間,讓玩家可以自行升級。 接下來為了讓玩家們快速了解LIVA Z2的基本效能,小編也找了幾款常見的測試軟體快速測試,以便將LIVA Z2的效能量化給玩家們參考。 整體來說,LIVA Z2雖然無法和高階的桌上型電腦相比效能,但在輕巧體積的外型下,依然保有Windows 10完整作業系統的功能,同時還能提供多元的連接埠使用彈性,甚至具備4K@60Hz的影像輸出能力,對於一般日常文書使用來說,LIVA Z2已經綽綽有餘。若是有硬體效能上的需求,LIVA Z2也針對記憶體和硬碟空間提供擴充性,可說是一台非常輕巧方便的迷你隨身主機。 廠商名稱:ECS - 精英電腦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電話:02-2162-1177 廠商網址:
-
最強7奈米顯示卡報到、AMD Radeon VII開箱!
來自台灣製造、採用台積電7nm製程繪圖晶片、最新一代遊戲顯示卡,玩家期待已久的新力作終於等到了,AMD在CES 2019大展中正式推出AMD Radeon VII顯示卡(下稱Radeon VII),為消費級遊戲/創作市場帶來世上第一張7奈米顯示卡,擁有對手RTX 2080顯示卡的效能,卻只需要RTX 2070的價格,這性價比OPOP! 小編趕在Radeon VII正式推出前收到卡片本體,話不多說,馬上先來幫玩家們開箱囉! 有關於Radeon VII的這個「VII」,蘇媽表示其有三種含意:第一就是代表Vega II (第二代)的縮寫,就連那個 Logo也是VII的組合;第二就是代表Radeon產品線的第七代(Radeon最後到第五代,然後Vega為第六代,這次的Vega II就是第七代);第三就是代表7nm!是世界第一顆以7nm製程設計的顯示卡。記得在發音時,要念成「Radeon 7」,而不是「Radeon V.I.I」喔! Radeon VII是AMD Radeon系列首度採用三風扇散熱設計的顯示卡,整體正面的外型設計非常乾淨簡潔,小編個人很喜歡這樣的造型,從外觀上就覺得整張顯示卡的質感極佳。 整體配色則是以銀白為主,卡片正面本身潔白乾淨,並無多餘的貼紙和贅飾,看起來非常簡潔有力。顯示卡上方則是冠上「Radeon」字樣,信仰強化能力十足!電源供應的部分採用雙8 pin接頭,並且在其一旁還有代表Radeon的「R」字方塊,這個方塊區和前面提到的Radeon字樣,都會在接上卡片後發出紅色光芒喔!連接埠的選擇方面,則是提供了三組DisplayPort和一組HDMI做影像輸出。 接下來小編也實際將Radeon VII顯示卡拆光光啦!讓大家看看內部這張7奈米製程的晶片到底長什麼樣子吧!(話說這張卡貼合的很緊密、不是很好拆阿...QQ) 這次AMD Radeon VII的開箱就先到這邊告一段落啦!對於這次AMD Radeon VII顯示卡單就外型設計來說,整體乾淨的外型,銀白色為主軸、並在Radeon字樣和R方塊輔以紅色作為輔助,簡單大方的設計可說是深得小編的心啊!這一次首度採用的三風扇設計,也是走簡潔的路線,外型來看可說是AMD最好看的顯示卡之一。 另外,說了這麼多,大家比較關心的效能表現有多優秀這部分,有鑑於在截稿期間AMD針對Radeon VII仍有NDA解禁限制,因此,暫時還無法公布給大家知道,還請大家多多耐心等待囉! (請關注我們的網站與FB,可發布時間一到就會立刻將效能奉上囉~)
-
TEAM T183 128GB工具碟實測開箱,變身玩家生活好幫手滿足多元化使用需求!
大家對隨身碟的既有認知應該就是拿來儲存資料使用吧,不管是作為工作上使用或是私底下拿來備份資料、音樂MP3存放、影片分享等等,基本上都不脫出只是個隨身碟的概念,就是拿來作為數位資料儲存使用,有可能放在口袋、收在包包中或是丟在書桌上,那有沒有成為隨身工具或是小工藝品的可能呢?這樣的思維其實在Teamgroup十銓科技新推出的「T183工具碟」上面得到了驗證。 Teamgroup接續之前推出T171泰坦碟、T162指扣碟之後,又再推出了全新的「T183工具碟」,主打生活上小幫手的概念,亦榮獲了2018 Computex創新設計獎,打造出隨身碟的高附加價值,接著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款T183吧! 從外包裝可以看到這款T183工具碟其實不細看,還真的就跟一般的隨身碟包裝類似,因為都是採吊牌式的設計,體積也不大,不過千萬別忽略了上面的標示,首先是USB 3.1規格,這個以目前容量越來越大的趨勢下,還在用舊的USB 2.0傳輸檔案就落伍了,以內建高達128GB的容量下,USB 3.1才能讓玩家可以快速的將檔案拷貝或複製、寫入,要不然光丟個幾GB的影片檔可能就要花好幾十分鐘了。 在外觀上可以看到T183不僅是一款高速隨身碟,而是以工具碟為定位,設計上就別出心裁的加入了一些可能會用到的特色,主打生活上的小幫手特點,因此特別融合了開瓶器與量尺的功能,還能夠拿來做為割開紙箱、膠帶等狀態使用(小刀模式),尾端還設計有可做為鑰匙圈的三角孔,想隨身帶著走或是掛在背包之類上頭也沒問題。 與一般常見的長條形USB隨身碟不同的是,T183採用了頂級鋅合金鍛造工藝技術設計,搭配美學設計概念而誕生了這款堅固耐用、一體成型的金屬鍛造機身,因此T183還具有磁吸特性,可以輕鬆的吸附在身邊的鐵製品表面(譬如辦公桌、隔間牆面、冰箱等),隨身一放就能夠吸附鐵材質成功,就算不放抽屜也不怕搞丟。規格面除了是USB 3.1(Gen 1)傳輸介面外,也向下相容USB 2.0,官方標示的傳輸速度為讀取85 MB/s、寫入20 MB/s,這部分下面我們透過實際的測試軟體來驗證一下就知道囉! 另外,T183採用的是COB封裝技術(Chip on Board),具備了防水、防塵與防震等多重資料防護,並採用特殊塗層防鏽防腐設計,較不易像一般塑膠材質的版本容易因為外力因素造成資料損毀的情況;重量方面也很輕巧,僅重19g,帶在身上跟鑰匙一起,隨時方便取用。 小編手上的版本為最高容量的128GB版本,所以也最適合當成玩家的隨身儲存工具,搭配上高速的USB 3.1規格,拿來做為資料傳輸是相當便利的好幫手,插入主機後可以發現到就會立刻出現USB隨身碟的槽位,內容的部分,預設已經格式化成exFAT模式,Windows或MAC作業系統皆可使用,格式化後的容量為115GB,接著也透過CrystalDiskMark來檢測一下傳輸效能。 事實上只要主機的部分有提供USB 3.1的輸出介面,那這款T183就能好好發揮出應有的功效,這裡可以看到T183的讀寫成績分別為214.1、89.59 MB/s,相當不錯的成績,比起官方標示的85、20 MB/s要高上許多,以這樣的讀寫速度對於使用者來說就顯得十分方便,搭配上大容量的儲存空間,檔案與資料等的傳輸就方便太多了。 以滿足玩家使用的實用性作為概念推出的T183工具碟,也榮獲2018 Computex創新設計獎與台灣精品獎的肯定,外型上融合了直尺、開瓶器、切割功能等特色,搭配上內建USBH 3.1高速傳輸效能的儲存特點,等於是結合了時尚與實用雙重功能,算是滿足了現代使用者多元化需求的定位,也算跳脫了既有框架概念,容量選擇上也提供了16GB、32GB、64GB與128GB等,加上終身保固的售後服務,如果也想要與眾不同、隨身帶個生活小幫手的話,那就不能錯過這款T183囉! (隨時隨地都能開喝啦~,誤 廠商名稱:Teamgroup十銓科技 廠商網址:www.teamgroupinc.com 廠商電話:0800-821-688 →更多的【PCDIY! External SSD & HDD 外接式 固態硬碟 & 機械硬碟 / USB Flash Drive 隨身碟 / Memory Card 記憶卡 / Card Reader 讀卡機】: →更多的【PCDIY! DRAM/記憶體/超頻記憶體模組】: →更多的【PCDIY! SSD/固態硬碟】: →更多的【PCDIY! HDD / 機械硬碟 / 傳統硬碟】: →更多的【PCDIY! NAS / 網路儲存裝置】: →更多的【PCDIY! Camera / 相機 鏡頭 / 攝影機 / 行車記錄器 / 穿戴式攝影機 / 腳架雲台 / 三軸穩定器 / 攝錄影器材】:
最多人點閱
- GIGABYTE GeForce GTX 1070 Xtreme Gaming實測開箱,電競級顯示卡中的頂尖之作!
- Seagate IRONWOLF 10TB機械硬碟實測開箱,氦氣填充那嘶狼守護者NAS HDD
- AMD Radeon RX 480實測開箱,玩家級顯示卡重返榮耀!
- PLEXTOR S2C 512GB實測開箱,超值型固態硬碟中的優質好貨!
- 洋垃圾神器,Xeon E5-2670實測開箱大作戰!
- MSI CORE FROZR L CPU散熱器實測開箱,微星電競產品再添新兵
- MSI GeForce GTX 1060 GAMING X 6G實測開箱,玩家級電競顯示卡中的神兵利器!
- ASUS ROG STRIX-GTX1080-O8G-GAMING開箱實測,旗艦三風扇電競顯示卡中的頂尖之作!
- MSI GeForce GTX 1080 GAMING X 8G實測開箱,史上最強大Pascal自製顯示卡全面來襲!
- MSI GeForce GTX 1050 Ti GAMING X 4G實測開箱,中階電競顯示卡中的玩家精品!
- 微星MSI Aegis X-026TW快打旋風V同梱版實測開箱,VR電競桌機的頂尖之作!
- PHILIPS 276E8VJSB/96顯示器實機開箱, 史上最超值27吋4K級IPS面板極細窄邊框螢幕!